Search

在台灣孩子的求學過程中,被「霸凌」的經驗出乎意外的常見。不論是小學或中學時期,甚至到了大學,幾乎有許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在台灣孩子的求學過程中,被「霸凌」的經驗出乎意外的常見。不論是小學或中學時期,甚至到了大學,幾乎有許多人都有被霸凌的經驗。


「被霸凌」這件事最困難的是,很多時候,我們被霸凌的時期,正是我們發展階段最重視他人評價、最需要尋求認同與群體歸屬感的時候,但在此時,我們卻遭受一整個群體的排除在外。


這對孩子的傷害性非常巨大,並且會深深影響孩子對這世界的看法與解讀,以至於改變孩子的思考與行為模式。


我很喜歡這篇對於「憤怒」的解釋。一旦我們都將問題回歸自身,而不能理解:「霸凌」本身其實也是一個群體凝聚團結的一種力量,也是群體把恐懼與「你是糟糕的」投射、二分到這個被霸凌的孩子上的一種團體動力(黑羊效應)時,我們就更容易讓自己受傷更深--


覺得自己非常糟糕,會感覺自己甚至沒有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。


而憤怒,讓我們了解自己不應該被如此對待,並且願意挺身保護我們自己;這正是能夠保護我們,不讓我們繼續受傷的重要情緒界限之一。


之後有機會,我希望能夠專門寫一篇關於「霸凌與被霸凌」,以及父母師長如何協助這些孩子。在這之前,我覺得這篇是很棒的文章,推薦大家可以讀一讀。


或許最深的傷,不是別人給我們的;而是:我們認同了別人隨意傷害我們的做法,真的以為我們是該被如此對待、這麼糟糕的人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演講、心理諮商、諮詢等相關聯絡:[email protected](心曦心理諮商所)
諮商心理師/作者。台灣民謠金屬樂團Crescent Lament恆月三途主唱。心曦心理諮商所創辦人之一。
View all posts